初秋的北京,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击剑馆内,空气里弥漫着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与胶底鞋摩擦地板的吱嘎声,一道道白色的身影在剑道上往复穿梭,步伐迅疾,出手如电,场边,中国女子花剑队主教练雷声静静地伫立着,目光如炬,紧盯着队员们的每一个技术细节,在经历了又一个奥运周期的洗礼后,这位昔日的奥运冠军,如今正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,而他深知,未来系于当下这群年轻队员能否在高压下淬火成钢。
“竞争是残酷的,但也是最好的催化剂。”训练间隙,雷声在接受采访时语气平和却掷地有声,他坦言,当前国际女子花剑格局风云变幻,欧洲强队底蕴深厚,亚洲近邻进步神速,中国女花正处在一个新老交替的关键节点。“我们的一些老队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但伤病和体能是客观挑战,年轻队员有冲劲、有潜力,但国际比赛经验相对匮乏,心态起伏较大,队伍面临的最大课题,就是如何让这些年轻人尽快成长,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挑起大梁。”

雷风口中的“残酷竞争”,既指国际赛场上日益激烈的对抗,也涵盖了队内日益白热化的席位之争,随着新的奥运备战周期全面启动,队内每一次队内测验、每一次选拔赛,都关乎着未来国际大赛的参赛资格,这种“内卷”氛围,在雷声看来,是必经之路,也是主动选择。“我们必须营造一种‘能者上、平者让、庸者下’的良性竞争环境,训练中要对她们严格要求,甚至要‘压担子’,模拟大赛的压力场景,只有平时习惯了高压,到了真正的国际赛场,才能保持冷静,发挥出应有的水平。”
为了加速年轻队员的成长,雷声和他的教练团队制定了一套系统而严密的培养方案,技术打磨是基础,每天数小时的基本功训练雷打不动,从最基础的弓步、步伐移动,到复杂的攻防转换、战术组合,力求每一个动作都达到精准、高效。“现代击剑的速度和节奏越来越快,技术上的任何一点瑕疵,在高水平对抗中都会被无限放大。”雷声强调,年轻队员必须克服技术动作不够规范、战术运用不够合理的毛病。
相比技术层面,心理建设的挑战或许更为艰巨,年轻队员往往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,敢打敢拼,但也容易因一场失利而信心受挫,或因关键分的处理不当而心态失衡,雷声特别注重对队员心理素质的锤炼。“我经常告诉她们,胜负是竞技体育的常态,关键是要从每一场胜利中总结经验,从每一场失败中汲取教训,要学会在逆境中调整自己,在领先时保持专注。”教练团队引入了心理辅导,并通过录像分析,帮助队员复盘比赛,尤其是关键分的得失,培养她们的大局观和抗压能力。
增加国际比赛经验是另一项重要举措,雷声计划在未来一年内,尽可能多地让年轻队员参加国际剑联大奖赛、世界杯等赛事,“以赛代练,以赛促练”。“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,只有多和世界顶尖选手过招,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国际剑坛的技战术潮流,发现自身的不足,可能一开始会交不少‘学费’,会输得很难看,但这个过程无法绕过,每一次出国比赛,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,能让她们更快地成熟起来。”
在雷声看来,年轻队员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耐心,更需要定力,他反对拔苗助长,也拒绝急功近利。“成长是有规律的,我们会给她们时间,但这个过程必须是积极的、向上的,她们需要明白,穿上带有国旗的国家队战袍,就意味着责任和担当,这种使命感,应该转化为日常训练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动力。”
队内的年轻选手们也感受到了这份沉甸甸的期望,20岁的小将孙晓雯表示:“雷导要求非常严格,有时候一个动作不到位就要反复练习几十遍,队内竞争确实激烈,大家都想争取更好的名次,但这种氛围也逼着我们不断进步,我们知道前辈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,我们这一代必须接好班,不能掉队。”另一位队员李思琪则说:“国际比赛和国内比赛完全是两种感觉,对手更快、更狠、变化更多,刚开始不太适应,但打了几场后,感觉收获特别大,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了。”
展望即将到来的亚运会、世锦赛等重大赛事,雷声表示,这将是对年轻队员的一次重要检阅。“成绩固然重要,但我更看重的是过程,希望她们能打出自己的风格和水平,无论输赢,都要有所收获,通过一次次大赛的磨砺,逐步建立起自信,积累起经验。”他相信,只要方向正确,方法得当,加上队员们自身的努力拼搏,中国女花的年轻一代一定能够经受住考验,快速成长起来,在未来国际赛场上绽放光芒。

击剑馆里的灯光依旧明亮,年轻队员们的身影依旧在不知疲倦地移动、出击,汗水浸透了她们的训练服,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坚定,在雷声的引领下,这群中国女花的希望之星,正迎着“残酷竞争”的疾风,努力生长,期待着有朝一日,利剑出鞘,响彻世界剑坛。
评论列表